深夜搜书 - 经典小说 -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在线阅读 -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146节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146节

    “乐宁兄怎么在此?”卓思衡颇感意外。

    此次因有男女之避,即便是坐于帘幕之后的男子也多与女学学生为姻亲,卓思衡是因为慧衡在女学教书,才有这么个观礼的名额,但靳嘉的女儿才五岁,他又是独子没有姊妹,怎么会来这里的?

    “是我夫人要我一定来的。”靳嘉无奈笑道,“她说要让我来看看女学到底是否是名不副实还是真才实学,再决定咱们的女儿将来去不去求学。我拖母亲自长公主处说来个位置旁听,不然没法回去交差。”

    卓思衡忍俊不禁道:“女学最小的学生不过一十二岁,你女儿还有多少年才能去就读?怎么这么心急的?”

    “我也是这样说的,但是没有什么用,我夫人非说,若是女学因今日之论名噪天下,那就要我提前做好准备,替女儿先到长公主处点个到,预留好位置,免得人人趋之若鹜时错过时机……”靳嘉知道卓思衡是女官学的倡起人之一,也并不避讳身为父母为子女计的琐碎事,不忘补道,“若是我女儿去了,让你meimei这位女状元多担待担待。”

    这回轮到卓思衡哭笑不得了,靳嘉一个关系请托了十年,可看着同榜好友那副郑重的模样,他又觉得有趣,心想做了父母的人,果然就有不得不往长远看的形势所迫,卓思衡听罢忽然起了逗趣的心思,故意认真道:“这是自然,但我想如今治世学风大盛,无论男女皆愿读书明理,女学和太学皆供不应求,我最近正想,不然可以将入学的年龄降低些岁数,六七岁进学,但选材好好把关,入学便来个考试,合格者就读,你看怎么样?”

    靳嘉为这个丧心病狂的想法倒吸一口凉气,惊道:“他们还是孩子啊……你,你心也太狠了!哪有入学还让人考试的?”想到自己科考经历的苦楚艰辛,要自己那可爱的宝贝明年就开始承担,靳嘉一时痛得心都要碎了。

    卓思衡煞有介事摸摸下巴道:“也是,不能只考核孩子,可以顺便再考考父母的水平,二者名次成绩综合确定入学事宜,我看如此更好。”

    靳嘉睁大眼睛,脸色煞白,颤颤巍巍道:“你……你……你还是个人嘛!”

    卓思衡看他的样子实在绷不住笑出了声:“我逗你的。你想想看,若是如此,凡俗人家和百姓子弟并无家学渊源和启蒙之便利,哪比得过高门大族的训幼之传习?这样岂非不公?更是埋没了本在草泽的优秀稚童,堵住了为国抡才的广布明路么?我好歹做过学政官吏,怎会如此行事?”

    靳嘉这才松了口气,也忍不住笑了,自嘲般道:“果然当了父母,听到这些就实在坐立不安……你啊……果然是坏心眼都藏得最深。好,你就笑我吧,今日你作弄我,他年你的孩子出世,我倒要看看你是个什么光景。”

    卓思衡听罢微微一怔,还来不及深想,宣礼的太监已击罄令静,传众人起身相迎。

    皇帝、长公主、太子与越王,同几位公主先后入内,照次入座,在场众人行过礼后,由罗元珠、卓慧衡与顾世瑜自正门引领女官学诸学生成列而入,拜叩天子。

    在座众人虽都噤声肃礼,心中大多怀想历届进士入殿尊圣也是这般景象,而今绿袍换做红裙曳地,竟也有书文盛世的新气象。

    三位女学师范穿着同样的青袍裙裾,佩长公主所赐紫玉冠,风姿卓然。卓思衡看着meimei行进至前,纵然隔着帷幕,也似是与她一道相伴,不禁眼角湿润百感交集。

    皇帝温言道:“诸位立学明理,效法我朝镇定二公主,是为天下女子表率,今日非朝堂政论,只作观瞻女学质素与传习之德,且畅所欲言,勿存隐忧。”

    众人听命拜谢天恩,再起时,其余人等一应就座,白泊月以为自己位置在后面,谁知竟是靠前,她当即便猜测可能是特有安排,回头去寻找帘幕后熟悉的身影,可却只见静止的帷幔后一个个模糊难以辨明的身影,也看不出哪个是自己的师傅。

    待人已落座,庭中左右只剩下顾世瑜与尹毓容二人,长公主此时示意已站至御阶下首旁侧的罗元珠,她方朗声道:“今日之辩,以夏芝芳文议为要,臣女恭请为陛下诵读,命诸位伴驾静听。”

    说罢,她展开手中纸幅,用清晰的口齿将文章读出。

    卓思衡静静听着,原来顾世瑜所留作业题目是讲论任意诸子百家的人物史议,夏芝芳选了《吴子》一书来论吴起,词句也似所议之人,机锋强势不遗余力,文辞之美尚有不足,可立意率直行文紧凑,卓思衡听来也觉是一篇可论颇多的佳作。

    文章读毕,皇帝似乎也觉此文不错,颇为赞赏看了看长公主,似是用目光在褒扬她治学有功,但同为人家兄长的卓思衡却看得出这目光里有着不言自明的骄傲。

    “那便起议吧。”皇帝收回目光后笑道,“师道为重,顾师范理当先言。虽在朕前,但你二人论言当以文章为先,该是互为对论,只当朕是个听客即可,自称不必过谦,尊称也能免则免,且将此文论透讲深,彼此互尽能言才为上上。”

    顾世瑜也不辞让,领旨施礼后朗然道:“自古论及文章,各家均有己议,或有同工异曲之首肯,亦存天悬地隔之异议。我论此文佼佼,因纵览学生文章后,深感论议陈腐老套,多为先人之语,少出己言。而吴起之论却多有机锋,不落约俗,加之辞色更应文中人,亦是少见之锐意当锋,说是近日女学当中少见的卓越文章虽略有过,但却属上佳之作,予以激鼓之辞,假以时日,望更见笔端多因此励而生佳作。”

    这看法基本和卓思衡相近,他听完略略点头,心道果然是我meimei的同事,水平自然是逊色的。而顾世瑜的话也十分得体,她认为这文章虽不是天下一等那么夸张,可确实是女学最近少见的好文,她的盛赞也是为了激励能写出如此文章的学生备受鼓舞再接再厉。

    先摆明老师的立场,同时就文论理,他们做官在朝堂上很多时候也是用这样的言辞之术来阐明立场和奏议。

    轮到尹毓容发言,她严肃静默并无表情,不像是慧衡与泊月话语中那样跋扈的人,但或许是因为站在皇帝面前,也或许是她需要维持一种冷静自持的态度来让自己的说法更有说服力,都十分有可能。

    “顾师范之论,出于师意,鼓励在先论实在后,或许并无不妥。但我为学生,也是以己身而立自论。若除去鼓舞之意,此文又能担当多少赞誉,还请顾师范名言。况且不论文章本身词句,只看立意选题,那科举抡才选贤文章,岂不只看选题所议即可判明一二三甲?此为不妥之处。再者说,顾师范出自刑律世家,顾大人乃朝中砥柱良臣,执掌刑律秉公严明人尽皆知,顾师范家学渊源,对吴子一应法家人物多有青睐也是人之常情,故而以为写法家人物才为诸子论述中的上上之选也非意外。但若仅仅凭借个人喜偏来论断学生文章,是否也有偏颇之处而公正欠缺?”

    好强的攻击性。

    卓思衡不禁咋舌暗道,这个尹毓容也不是毫无实才之辈,至少抓住了这件事的重点:顾世瑜喜好这篇文章是因为她有水平去判断还是她在以自己的喜好判断,如果是前者,那自然作为学生也该听听师傅出于自身能力水平的论断,可如果出于后者,那作为学生去质疑老师的不公,或许并非旁人所不能接受的议题了。

    可惜,卓思衡自meimei口中和从前与顾大人少次交流而知的顾世瑜很认死理,是个刚直不折之人,怕是会被尹毓容绕进去,就此争论起来……如果是自己家阿慈来了,尹毓容这一招必然没有用,阿慈一定会说:是啊,我就是家学渊源酷爱法家人物,我夸我最了解所学最好的学问本来就是我的强项,我教我最好的学问给学生是我负责,这是我的课堂,我是老师,我不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吗?莫不是你觉得你对法家的了解比我更深,如果不是,那你凭什么又说我的判断是错呢?

    这样一来,肯定不会被人绕进去不说,反倒是将人的话起堵住,哪条路都走不通逻辑,只会逼得人口不择言思绪乱窜,更显得不占理。

    他们全家人都吃过这个路数的亏。

    可是顾世瑜顾小姐大概只会耿直地解释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行不行得通。

    卓思衡思忖之际,顾世瑜已然开口道:“女学共有师范十余位,我能腆居其间,多因家学所传,素擅史法二论,因此才能以师范之位传授史书论议。自然以此,我论文章当然是以我所长为论点,将我之能长教予学生,才不负圣上与长公主殿下之希冀,若不论史法,我又有何德何能评论诸位的文章?我之论断只会起于此,也当忠于此,此乃无可厚非之理。若说偏颇,必然存之,但诸位师范各有所长,若将所长视作偏颇,岂非违背选师授业之意?”

    尹毓容愣住了。

    卓思衡也愣住了。

    这真不是阿慈在说话吗?抛开文辞之雅,简直就像自己meimei换了张脸在前面扭转逻辑!

    卓思衡十分奇怪,顾世瑜果真辩才灵活至此么?可他微微侧头之际,便在帷幔边缘看见坐在对面女学师范一行首位的meimei慧衡正温文平静地注视正激烈交锋的前场,眼中却隐约闪过一丝狡猾。

    原来如此,卓思衡恍然大悟,莞尔摇头。

    看来有了这位卓慈衡资深受害者的场外指导,可以预见的是,本次议论将是相当精彩甚为激烈了。

    第213章

    尹毓容也并非一激便弃之人,她思维敏捷,当即找出此言中可勘的破绽,镇定道:“若真是法经一脉,自然是顾师范为女学翘楚,然而《吴子》却为兵书,想来在座皆知其为《武经七书》之一,即为兵法,此法非彼法,莫非顾师范亦精通行兵布阵六韬三略?即便精通,可此文所述却非兵略亦非干戈,无以为论。”

    卓思衡也惊讶于尹毓容的机敏,可见女学的书果然不是白读的。可这个姑娘还不知道,她越是卖力渴望取胜,便越是证明自己的老师和女学之能,与她所求恐是背道而驰,许多道理本就一荣俱荣,想要摘高自己的想法从一开始就是错了,若是女学今日名声败落唯独她出尽风头,旁人今后若问她学成何处,她又如何回答?

    虽是机智有嘉,却始终目光短浅。

    这个反诘纵然尖锐,却无法为难顾世瑜,她牢记理字当先,时时刻刻将自己所述视为道理根本,调换来思路,从容不迫道:“此言诧异。自古以来许多兵略之书多为百家构见之总结,虽非托兵言志,却也别有洞天,我曾于课上讲过,班孟坚在《汉书·艺文志》当中将《武经七书》之一的《司马法》称作《军礼司马法》,后人以为此乃沿用古说,即古人亦有此论,《司马法》何尝不是兵书?但仍被视为礼仪典法当中一脉,流传至今。”

    顾世瑜例子举得好,先以古人磅宽的见识来做自己论据的支撑,长公主不禁含笑点头,但见上首之侧兄长也是目中骄傲且盈满笑意望向自己,心中更添几分顾盼自豪与温情脉脉。

    顾世瑜知自己性急,一个道理非要一口气说出来,全无章法,此次她却格外注意,慢条斯理注重停顿,在众人对前段略加思考得出心中结论后,方才肃容言道:“如此,再看可看《吴子》一书,看似句句言兵,实则字字论法。”

    尹毓容略感心中慌乱,却十分不服,只觉这是强词夺理,忙问:“这是何解?闻所未闻。”

    “‘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此句为《吴子》一要引,治军先制国,此制非治,而是制定治国之法度的明义,可见法之一字,贯穿《吴子》始终,夏芝芳所论,也正是此法。不仅如此,吴子书中有云‘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此为用兵也不止于用兵,我朝太祖立国亦有此志,设法度明刑律不为惩理百姓,却应先以法理刑律教之训之,再行法度之刑,历来国之法纪,未尝不以教化为先,杀伐当慎,亦是我朝明正典刑之祖训,这也正应吴子所言之兵略,可见其知兵以法,亦能启迪后世之人励精图治兴邦定国,岂能说《吴子》非法?”

    此言一出,卓慧衡都想起立鼓掌了,她见众人皆有拜服顾世瑜的意思,便知此次论议赢面极大,重要的是,顾世瑜牢记不为赢而赢的要理,处处所言皆是道理本身,却不以犀利锐意的言辞攻击尹毓容,这已是赢了大半,至少于立意上,便高出一筹。

    尹毓容鼻尖微有汗意,她再度咀嚼顾世瑜方才的言语想找出破绽,似乎从《吴子》和法经的辩论上已是无锋可破,顾世瑜的理据完美闭合,构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圆盾,找不出任何破绽。

    但她焦急之中却猛地思及顾世瑜方才所言的一句话,正是这句在方才宏论中看似微不足道的话给了她想要的破绽。

    “顾师范对法之一字的认知可谓高见,但顾师范似乎忘记了此次你我所辩争之事的根本。”尹毓容逡巡两步后站定,回首一笑,自信昂然,“顾师范方才说‘夏芝芳所论,也正是此法’,没错,她所论《吴子》之立论却是言之有物,然而文章终究是文章,若文章不能以文辞句垒得意于人,又有何可取之处?顾师范赞她文章立意,我不相否,可此文之行文粗糙,并无可取之处也是实理。”

    顾世瑜微有变色,尹毓容的话看似辩驳不过绕路而行,实际却是釜底抽薪,只要立论夏芝芳文章本身质素平庸,自己再怎么拿古圣贤的言论支柱也是不足够的。

    尹毓容见众人听了自己的话后亦有肯定之态,便乘胜追击道:“韩文公曾言文章之理,应当‘闳其中而肆其外’,文章内里所思巧妙、蕴涵厚载,却也要以‘肆其外’的文笔将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出来,若文章只隐中有思,却不能展现其真正妙义,少去妙笔巧文工技法则之美,又何谈文章之好呢?”

    顾世瑜站在当中,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这尖锐的追问。

    比顾世瑜还着急的是卓慧衡,她几乎就要拔腿跑出承明宫,拉来meimei慈衡当场换人。

    此时理和义都已阐明,唯独“情”这一招还没用,但卓慧衡思前想后,一时竟不知该在这样迫人的逼问后从何处入手来论“情”破局。

    卓思衡也意识到事情来到最关键的点了,谁先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终结辩论。他正思考着,却无意间瞥见太子望向顾世瑜那焦急和不安的目光,好像恨不得去自己冲上去一般……这比此次论议本身的结果,更让卓思衡心下一沉……

    身在局中之人,未必便是迷思者。

    顾世瑜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回忆卓慧衡的话,脑海中出现了那三个相互承托的杯盏……思绪由混乱至旷荡开畅,她好像领悟了此中的要领,迫不及待想要一试。

    但是,她要沉稳,不能因落下风而躁切,更不能因急于辩解而胡言无状,她接下来的话不该是为了赢而说,而是要为更高的洞察与大略而说。

    她需要在短时间内整理出精准高效的言辞,但这个言辞的主旨如果只是“情”、“理”、“义”之一就太显单薄……

    顾世瑜落定思考,言辞也凭借素日里的强识与强思整理完毕,她再度环顾四周,不再觉得气氛压抑,反倒以为豁然开朗。

    但她开口的语气却不是平常的严肃和利落,语调中平添一抹沉重,似是喟叹一般娓娓道来:“女学文章,质素多有参差,盖因不似太学学生一般所有女子皆有开蒙,故而前后差异极大……我为女师范,屡屡阅览文章,多有自责,深以为自己未能尽职尽责,辜负圣上与长公主殿下重托,即便严厉治学,尚不能造才培贤,以为天下女子之先……”

    卓慧衡当即明了此言虽为自伤与自责之语,却实为自己前日指点之中,以“情”破论的要诀。

    但是单有“情”却是不够的。

    顾世瑜颔首拜上后惭愧道:“圣上与长公主殿下殷切期盼女学当中能再造镇定二公主之德才之辈,秉忠义之志,以女子之身体诚于国。可见女学当教以智识,目的当是通晓大义。而我从前只顾急切督促学生求文进取,多有求全责备,严厉却少道以诚之,令学生钻研文章却失了存义之根本,是我之失职,深思熟虑后,我反思良久,从前之苛责实在太甚,倒教学生不能各展长才秉持女学之根本。而夏芝芳之文若只论文辞,或许以我过去之成见,想必也不会赞誉有嘉……”

    顾世瑜说着,却顿住语句,余光去看光滑的银青色地砖,每走一步,默默数着距离……

    三、四……七……

    最终,她在第七块地砖上站得笔直,略略扬高声调,朗然道:

    “但换过思略后再看,其文讲《吴子》之史论,述贤人之法度,抒为国取义道之愿心,大有效法镇定二公主之志,这样秉承女学设立之本愿之文章实属稀有佳作,我若不能褒扬,岂非辜负圣上与长公主殿下之托责,辜负天下女子存志二公主之德,有损女学继往开来之宏愿?断断不可!故而我夸赞其文,亦是盛赞其理,舍文辞而取其义理,不当只做迤逦辞藻之华美的骈丽,更要明理而知世,存义理之心,昭日月之章!”

    “好!”

    顾世瑜话音落定,皇帝自帝座而起,抚掌惊叹:“真乃壮哉激言!好一个‘存义理之心,昭日月之章’,若天下女子均能体忠此义理明德,未尝人人不是镇定二位公主之高足!”

    众人见皇帝起身,也都站起颔首而拜,齐道:“吾皇万岁。”

    皇帝似乎备受鼓舞,他难得有今日这样的好精神,朝一旁唤道:“顾爱卿,上前来同令嫒一处。”

    顾悯淳作为顾世瑜的父亲,今日也在另侧帷幕之后静听,得口谕,他方才出列。刑部的老尚书多年以来手上办过棘手的案子已是无数,昔日同僚也曾过于他手,最终论罪,其人也正身也正,执法从无可旁议之处,自然朝堂之上备受尊重,他也从来严肃冷厉不苟言笑,端而沉着。

    但今日,作为父亲,他却显得有一分老迈,似乎还未从方才女儿的激言壮语中回过神,眼角闪烁一丝难以察觉的泪光,谢恩的声音都是柔和且轻颤的:“老臣多谢圣上垂恩,不以臣女狂悖治罪。”

    “何来狂悖,此乃良言。”皇帝亲自降阶搀扶起拜恩的顾悯淳,温言道,“爱卿之子为国治理一方羁縻,不能尽孝于父母身前,爱卿之女为国培才育德,而卿亦是许国秉律,举家皆为忠义之表率!宣朕口谕,赐顾府‘忠义擎家’匾额,朕要亲自书写!还有,晋顾悯淳为宣和殿学士,再赐银印青绶。”

    说罢,众人无不谢恩盛赞圣德仰照。

    行礼当中,卓慧衡一颗心终于落定。

    自己当日所告知顾世瑜的,不过是道理而已。但顾世瑜融会贯通,在最后的一番陈词里,将“情”“义”相合,互为依托,对手已然制造出了一处高地后,她另辟蹊径,自己再高屋建瓴,一步“情”论一步“义”论,最终将这些言辞全部化作自己的道理,无可辩驳地将此次论述拉升至国之义理的高处,无人能辩驳。

    当真是高论!

    卓慧衡此时已想同顾世瑜浮一大白!

    而此际,皇帝看向顾世瑜道:“你也应得奖赏。朕想了想,朕曾经在你兄长中第之时赐过他青袍,今日朕也赐你一件,你虽未女子之身不能科举,却出言铿锵亦有国士之风,天下无论男子女子,都应当效仿此忠义之志!”

    第214章

    顾世瑜万万没有料到,会有此等出格嘉赏,她抬起头震撼至失语,却越过皇帝,看见太子刘煦在朝她拼命点头,于是她急忙领旨谢恩,一气呵成。

    皇帝仍沉浸在这番议论之中,果然已是忘记输赢,只道:“女学所创之初衷,便是希望天下女子能效仿镇定二公主之明理明义、忠孝于国,今日朕得见一文章能论出许多高见,可见此学之设不愧祖宗。”他说完这话,目光落向在帘幕后的卓思衡,又看向身后一侧的宣仪长公主,“皇妹,你做得好,极好!”

    “臣妹不敢居功,身为宗室女,若能体察圣意,燃镇定二公主所遗星火之光,不负皇恩,便是臣妹毕生所求、竭尽可忠。”

    太子刘煦适时上前递过之前送来的印绶,皇帝接过笑道:“你今日所为,亦是国之公主该当,朕信赏必罚,焉有不赞之理?传旨,封宣仪长公主为襄国宣仪长公主,按镇定二公主之旧例赐同等仪仗恩禄。”

    此等封赏,历来公主除镇定二公主外,无有越其尊者。

    卓思衡看长公主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权力巅峰,知晓这一切都是皇帝早有的预谋。

    皇帝没有真正的手足,外戚也早已铲除,他在权力顶峰已经孤独的太久,唯一信任的人只有同胞meimei而已。为此,他不惜抬举女学,让meimei能够更进一步,直至今日,终于将更强大的权柄交予她手,与自一道形成天然不可破的皇权同盟。

    这是皇帝唯一一个天然的盟友了。

    卓思衡也利用皇帝这个心理和祈愿,为自己达到目的搭上了顺风车。